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一魚多吃的熟豆配豆法

我想愛喝義式咖啡的人, 應該偶而也會想喝喝濾泡式或是其他的沖煮方式, 不過可惜的是, 這兩種沖煮方式適合用的豆子卻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自己有在烘豆子倒是好解決, 但是如果只能買現成的熟豆, 由於一般包裝都是以半磅為下限, 往往就會剩下一堆單品豆喝不完, 最近因為不方便烘豆子, 所以訂購豆子時, 特別有考量到可以兼顧不同沖煮法以及嚐新的需求, 所以訂了兩包不同風味的豆子, 目前配豆的結果感覺很不錯, 尤其是卡布更是香甜, 比之前買的義式豆都還好喝, 而且想喝espresso或卡布時就用組合豆, 想喝濾泡式就用原來的豆子去煮, 比買一包義式豆加上一包單品豆還要經濟實惠, 也不會有剩下太多單品豆的困擾, 真是太棒了!


不過為了怕造成店家困擾, 有興趣的人用悄悄話詢問吧 






烘焙度南北大不同?

最近這一陣子因為身體的關係, 比較沒有在烘豆子, 所以有機會訂購店家的熟豆來喝, 先不論配方口味如何, 我發現即使在台灣, 也有烘焙度南北不同的情形, 不過我所說的南跟北, 是指台中跟台北做比較, 北部的豆子偏好用比較淺焙的手法來表現, 即使已經是強調深焙的綜合豆, 看起來也只到剛入二爆的深度, 而且放了好久才有一點出油的情形, 南部的豆子偏向深焙, 收到的豆子是烘好一天的, 已經都出油了, 不過看顏色大概是二爆中段左右, 還看得到一些褐色. 我想會有這種烘焙度的差異, 跟北部網友不喜歡出油的豆子很有關係吧?


試喝的心得, 淺焙跟深焙的espresso強調的東西不同, 本來是不應該一起比較, 不過我想提出一點, 淺焙的豆子就應該突顯淺焙果酸明亮花果香的優點, 結果我喝到的感覺卻是為了降低酸度, 拉長低溫烘焙的時間而導致苦味跟焦味明顯, 以及扁平的酸質表現, 而且這是兩家廠商三種不同風味的取樣結果, 反而中部的深焙豆, 不但還保有相當明亮的酸質, 而且甜味明顯, 苦味還比淺焙豆來得少, 我承認我最喜歡的義式咖啡烘焙度是在二爆中段剛出油的階段, 所以主觀上也許偏愛深焙的口味, 但是我無法接受淺焙豆烘焙產生的風味比深焙豆還多的道理, 淺焙豆因為烘的淺, 配豆比烘焙手法來得重要, 不過很遺憾的卻是相反的結果.


油脂本來就存在咖啡豆中, 只是烘焙深度決定它是留在豆子內還是被帶出豆表, 出油的豆子不易保存, 儘快喝完就好了, 實在不需要排斥出油的豆子.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報導]咖啡豆爭霸戰 -- 北美 vs 義大利

前一陣子, 美國的兩大知名咖啡網站CoffeeReviewCoffeeGeek, 為了評比到底是北美的新鮮烘焙咖啡豆還是進口的義大利咖啡豆孰優孰劣, 發生了一場腥風血雨的爭執, 兩方你來我往脣槍舌劍, 好不精采, 不過畢竟是比較文明的先進國家, 雖然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雙方都互相尊重, 而且各自提出精闢的見解, 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鏡, 幾篇文章的連結如下, 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不過文章真的很長, 請大家先做好心理建設:


Coffee Review -


Italy Seen from America: Nine (Genuine) Italian and Three American Espressos

豆子的分數在這裡, 可以看到美國豆最高分只有89分, 義大利豆有三款超過90分的豆子, 這裡是義大利組獲勝.


CoffeeGeek的回應 -


Peet's, Baskets & Italian vs. N. American Blends


之後CoffeeReview的回應


CoffeeGeek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 提出評估espresso的方法及實驗結果 -


Establishing an Espresso Evaluation Process

Battle North America vs. Italy - The Results


結果CoffeeGeek用比較客觀的方式來檢驗兩方各7種豆子, 義大利豆只有兩款超過60分, 前6名都是北美的豆子, 第一名的豆子也只有79.5分, 結果居然是北美豆大逆轉勝.


目前爭端是告一段落了, 以後是不是還會有後續的回應, 以後有看到再補充了...






Espresso的定義

自從星巴克憑著優越的經濟實力及管銷能力, 攻佔全球的咖啡版圖之後, 很多人才開始領略義式咖啡的美妙及多變之處, 台灣現在也有很多咖啡店專門提供義式咖啡, 也有很多玩家在研究義式咖啡, 不過若是問到義式咖啡的定義, 也就是espresso的沖煮法, 幾乎是五花八門, 莫衷一是, 在討論區最流行的定義就是14g以上的粉擠30cc, 甚至也有人建議用三倍濾器擠30cc的, 不過老實講, 這種做法除了某些很特別的配方之外, 大概都只有crema比較好看而已, 我自己是喝不下地


到底espresso有沒有比較統一的定義呢? 事實上espresso的發源地--義大利, 就有一個機構是專門針對境內的咖啡館提供認證的, Istituto Nazionale Espresso Italiano, 在這個機構的網頁上就可以找到, 義大利官方對espresso的定義, 茲摘錄及翻譯如下:


• Necessary portion of ground coffee 7 g ± 0,5(粉量7g ± 0.5g)
• Exit temperature of water from the unit 88°C ± 2°C(沖煮水溫88°C ± 2°C)
• Temperature of the drink in the cup 67°C ± 3°C(沖煮後咖啡溫度67°C ± 3°C)
• Entry water pressure 9 bar ± 1(沖煮壓力9 bar ± 1)
• Percolation time 25 seconds ± 2,5 seconds(滲透時間25± 2.5秒)
• Viscosity at 45°C > 1,5 mPa s(黏稠度45°C > 1.5 mPa s)
• Total fat > 2 mg/ml(脂肪含量> 2 mg/ml)
• Caffeine < 100 mg/cup(每杯咖啡因< 100毫克)
• Millilitres in the cup (including foam) 25 ml ± 2,5(含crema總容量25±2.5cc)


也就是說官方的定義是以, 7g的粉量, 25秒25cc視為標準, 其實嚴格來說連配方也要經過認證的, 這樣沖煮出來的才算espresso, 至於ristretto就沒有嚴格定義, 大概比espresso還要濃的就是了, 所以說真正的義式咖啡其實定義是蠻嚴謹的, 至於討論區流行的定義姑且就稱之為台式義式咖啡好了.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玩音響不可不知的數據

各種錄音載體的響應範圍:





































































YeardbHzdevicelow/high Hz
1897281832shellac disc168-2000
1925304900Orthophonic disc100-5000
1931308875Optical Film125-9000
1931609970cellulose disc30-10000
19466014920Decca FFRR disc80-15000
19476014950Ampex 200 tape50-15000
19727519980Laserdisc20-20000
19809019980Compact Disc20-20000
199112019995Dolby AC-35-20000
199814496000DVD-Audio0-96000

以上資料摘取自http://history.sandiego.edu/gen/recording/dynamic.html


 


各種樂器的頻率響應:















































































VOCALApproximate Frequency Range
Soprano250Hz - 1K
Contralto200Hz - 700Hz
Baritone110Hz - 425Hz
Bass80Hz - 350Hz
WOODWIND
Piccolo630Hz - 5K
Flute250Hz - 2.5K
Oboe250Hz - 1.5K
Clarinet (B flat or A)125Hz - 2K
Clarinet (E flat)200Hz - 2K
Bass Clarinet75Hz - 800Hz
Basset Horn90Hz - 1K
Cor Anglais160Hz - 1K
Bassoon55Hz - 575Hz
Double Bassoon25Hz - 200Hz
Soprano Saxophone225Hz - 1K
Alto Saxophone125Hz - 900Hz
Tenor Saxophone110Hz - 630Hz
Baritone Saxophone70Hz - 450Hz
Bass Saxophone55Hz - 315Hz
BRASS
Trumpet (C)170Hz - 1K
Trumpet (F)300Hz - 1K
Alto Trombone110Hz - 630Hz


























































Tenor Trombone


80Hz - 600Hz
Bass Trombone63Hz - 400Hz
Tuba45Hz - 375Hz
Valve Horn63Hz - 700Hz
STRINGS
Violin200Hz - 3.5K
Viola125Hz -1K
Cello63Hz - 630Hz
Double Bass40Hz - 200Hz
Guitar80Hz - 630Hz
KEYBOARDS
Piano28Hz - 4.1K
Organ20Hz - 7K
PERCUSSION
Celeste260Hz - 3.5K
Timpani90Hz - 180Hz
Glockenspiel63Hz - 180Hz
Xylophone700Hz - 3.5K

以上資料摘取自http://www.listenhear.co.uk/general_acoustics.htm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音響之路遙遙?

開始接觸音響已有20年的光陰, 不敢說自己調的音響多好聽, 不過至少經驗的累積也算是有的, 一些心得的分享, 希望能讓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也是功德一件.


在音響的路上, 我想最常被質疑的一點就是到底有沒有原音重現的可能, 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因為即使同一把小提琴, 換上不同材質的琴弦音質就會有不同了, 你如何能期待用紙盆, 塑膠及金屬薄膜等材質製成的喇叭單體可以模擬出羊腸弦震動經由木頭共鳴腔而發出的自然聲響呢? 所以一味追求聲音像真不如去聽現場演奏還比較省錢. 好的音響可以提供如臨現場, 身歷其境的擬真感, 但是如果是想把鋼琴錄音調整成像家裡的三葉鋼琴, 我倒是可以建議省了這些功夫, 直接把音響丟進焚化爐比較快, 第一點理由是基於市面上應該不會有任何一張唱片是在你家琴房所錄製, 當然聽起來絕對不會跟在你家的琴音一樣, 第二點就是也沒有唱片是在無響室錄製完成的, 事實上要讓音響重播出像是家裡那台鋼琴發出來的聲音, 絕對是同一台鋼琴在無響室錄出來的會比在自家錄的更能夠還原真實的聲音, 為什麼? 因為在家裡的錄音已經把牆壁的反射音跟駐波一併錄下, 重播時再經一次的反射及駐波加強, 保證大家馬上奪門而出, 還有一點理由就是, 大部分家用的器材頻寬有限, 加上空間處理不佳, 一般在50Hz以下的低頻響應都有問題, 要知道鋼琴的頻寬從27.5Hz直到4186Hz, 但是大部分人連最低的八度音都無法重播卻混然不知, 也難怪常有人誤以為某唱片錄音有問題, 低音大提琴不見了, 原來根本是喇叭頻寬不足的關係.


正本清源, 我覺得要把音響調整好, 對於正確的聲響概念一定要先養成, 不同樂器在不同空間的音色表現, 音樂廳不同位置對聲音的影響, 一定要靠聽現場演奏音樂經驗的累積, 慢慢建立起來, 不然下次你問我這張在維也納音樂廳的鋼琴錄音為什麼跟你在國家音樂廳聽到的史坦威音色差那麼多, 我也只能再建議你多聽幾場現場演奏了, 因為即使同一台鋼琴, 在國家音樂廳還是台中中山堂甚至是你家, 音色皆有所不同, 瞭了嗎?






最近關於養豆的一些心得

關於養豆的需要性, 我個人的經驗是傾向支持的, 之前也寫了相關的文章, 不過對於養豆的時間長短, 實在不容易有定論, 從3到4天一直到14天甚至是一個月, 網路上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我之前因為豆子都烘不夠喝, 還沒有長時間養豆的經驗, 前一陣子因為住院開刀, 留了一把Monkey blend, 一把Esmeralda, 還有一把Mama Cata沒有開封, 剛好養了14天才喝, 正好比較看看跟之前烘完沒幾天就開封有什麼差別, 而且剛好前一陣子寒流來, 南部氣溫下降, 還好這些豆子都沒有油臭味, 跟之前比較, Monkey跟Mama Cata由於烘到二爆, 所以都出油了, 而且分布均勻, 所以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黏滯感, Esmeralda只烘到一爆結束, 所以只有一些點狀出油.


沖煮的情況, Monkey當然是做espresso, 其他採用手沖濾泡式, 跟烘完兩三天的豆子比, 顯然二氧化碳都快排光了, 所以煮espresso很容易就呈現老鼠尾巴, 跟以前那種一團團像是蜂蜜狀的espresso比起來是好看許多, 不過我也發現長時間養豆的豆子, 沖煮時很快就顏色變淡, 而且顏色一變淡就很容易出現大泡泡; 手沖的部分當然就是悶蒸時膨脹的高度比較少, 而且沖泡時沒有大泡泡產生.


試喝的部分, 長時間養豆的咖啡, 濕香氣比較明顯, 以前只聞得到核果般的味道, 現在很容易就聞到花果香, 入口時的味道也比較直接, 烘焙的巧克力味, 堅果味跟豆子的果酸味一下子就呈現在味蕾, 不過感覺香氣就少了些, 回甘也比烘完3天左右的豆子少一些, 但是以前使用較新的豆子比較容易出現的生味跟嗆辣感就幾乎沒有, 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多的苦味跟烘焙味道, 手沖的部分也是差不多. 感覺起來, 較老的豆子的確比較容易沖煮出一致的味道而且穩定, 味道也比較乾淨明確, 很像在咖啡店喝到的感覺, 較新的豆子味道較雜, 而且可能會有前後兩泡味道不一致的情形, 不過我覺得較新的豆子喝起來味道是有層次的, 雖然剛入口時雜味多而且嗆口, 可是緊接而來的花香果酸跟甜味的變化卻是一波一波, 回甘也是有層次且時間較久, 老實講以玩家的角度, 我比較喜歡較新豆的表現, 但是如果去咖啡館, 我覺得穩定的味道反而是必要的, 不然就乾脆在家自己泡就好了, 您說是吧?


對了, 補充一下手沖的部分, 像Esmeralda這種比較好的豆子, 請無論如何都要趁早喝, 養了14天的豆子雖然該有的都有, 而且也是很好喝, 不過我覺得充其量只是較優的耶家雪啡, 跟烘完第四天那種立體般的層次來比實在是有點糟蹋, 阿彌佛陀!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什麼是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

常常可以在網路看到精品咖啡這個名詞, 到底什麼是精品咖啡? 是有品牌的咖啡, 像Illy, Starbucks嗎? 還是自家烘焙咖啡嗎? 其實只要上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的網站就可以查得到, 精品咖啡的定義, 以下試著翻譯成中文, 看得懂的話還是儘量參考原文~


• Specialty coffee is defined as a coffee that has no defects and has a distinctive flavor in the cup. 精品咖啡是一種沒有缺陷而且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



• Specialty coffee, a term that refers to the highest-quality green beans roasted by true craftspeople, is surprisingly affordable. One cup costs about 24 cents (based on 50 cups/lb @ $12/lb) ---making it cheaper than bottled water. 高品質的生豆經由專精人士烘焙而成的精品咖啡其實是相當廉宜的. 平均一杯只要24美分(約8塊台幣), 比罐裝水還便宜.(譯按: 應該是指每杯的成本)


• Everyday, Americans drink more than 300 million cups of coffee; 75% of those cups are home-brewed. 略



• In 2005,15% of the adult American population enjoyed a daily cup of specialty coffee. 略



• Like wine and honey, specialty coffee has a unique flavor thanks to the micro-climates that produce it. 就像酒還有蜂蜜一般, 精品咖啡具有產地特質帶來的獨特風味.



• In 1683, one pound of coffee in New York was worth as much as four acres of land. 略



• To be considered truly fresh, coffee should be ground right before brewing and brewed within three to seven days of roasting. 真正新鮮的咖啡必須要沖煮前一刻才研磨, 而且豆子是烘焙後3到7天之內.



• Surprisingly, a 1 oz. espresso contains less caffeine (approx. 40 mg) than a regular 8 oz. serving of drip coffee (approx. 85 mg). In fact, in the espresso brewing method, water is in contact with the grounds for only 20 to 25 seconds and extracts less caffeine than methods that put water in contact with the grounds for several minutes. 神奇的是1oz的濃縮義式咖啡所含的咖啡因低於8oz濾泡式的美式淡咖啡.



• Strong-tasting coffee has no more caffeine than its weak-tasting counterpart. Caffeine contributes no taste; it's a product of the type of bean, water-to-coffee ratio, and brewing method. 咖啡因本身是沒有味道的, 喝起來較濃的的咖啡不代表有較高的咖啡因.


• Seventy percent (70%) of the world's coffee production is the Arabica species. 全球70%的咖啡產量為阿拉比卡咖啡.



• Thanks to some popular commercials, most of us believe that coffee originated in Colombia or Brazil. Not so; it originated in Ethiopia. 咖啡的起原來自衣索比亞, 而非哥倫比亞或巴西.



• The global coffee industry employs more than 20 million people. 略



• It takes approximately 42 coffee beans to make an average serving of espresso. 平均一杯espresso用掉約42顆咖啡豆.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關於咖啡的酸

引用網友的一篇文章: 酸是咖啡必要的味道???


 


我覺得頗有同感, 可能跟東西文化差異有關, 因為常看外國人描述酸(acidity)是咖啡的生命, 可以增咖啡的活力, 但是同樣翻譯成酸的sourness卻是避之惟恐不及的缺陷了, 可見得是程度上的差別, 咖啡的酸應該是追求質感而非量感, 可惜常常被人拿出來做文章, 什麼咖啡不酸就不是好咖啡, 屁啦~ 最近烘一把在SM買的尼加拉瓜FTO, 分數還蠻高的豆子, 結果太早下豆(一爆結束), 雖然入口不會太酸, 但是喝完口腔中殘留的味道就好像嘔吐物的酸味, 噁~~~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Monkey之不負責報告



話說Sweet Maria的Monkey blend在風味的呈現上受到包括我在內相當多的肯定, 網路上都搜尋的到資料, 不過唯一讓我很不滿的是, 生豆的外貌實在是有點不良, 除了蟲蛀豆一堆之外, 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的樣子, 也會讓人很懷疑生豆的品質, 這次烘豆子時, 特地烘了一把嚴選的Monkey, 和不挑豆的Monkey比較看看, 不過結果卻大感意外, 挑過的Monkey酸度增加, 巧克力味下降, 本來很巧妙融合的高低兩端變成果酸突出的情況, 我想應該是被挑掉的豆子中以負責低頻的曼特寧以及巴西豆為多, 尤其是曼特寧本來豆貌就差, 這次被挑掉的豆子也是大多像曼特寧, 原本已經配好的比例, 挑掉的豆子如果沒有補充的話, 配方的比例就改變了, 所以以後碰到這種事先混好的配方豆, 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了黑豆跟爛豆外, 都給他扔進烘焙室就對啦


不過, 因為這方面的經驗不多, 還要再多試驗比較看看, 以後有更多經驗再來分享了...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模仿猴子配方part 3


颱風終於走了, 雖然天氣還不是很穩定, 還是選了個沒下雨的空檔烘了幾把豆子, 這次試喝的心得如下(沖煮方法為大約16g的粉分流嘴沖成兩杯, 22-26秒全部45-60cc的流速):


1. 巴西喜拉朵+PWN G1 曼特寧+2007La Minita+葉門摩卡馬她利(4:3:2:1), 烘焙度二爆密集點狀出油: 因為之前使用伊肯達曼特寧老是覺得有點搶味, 這次臨時補了一包PWN G1 曼特寧試試看, 不過豆貌差有夠多, 挑到不知道該怎麼挑了, 只好把蟲蛀比較嚴重還有很醜的豆子挑掉, 還好最後喝起來幾乎沒什麼土味, 這把也將哈拉換成葉門試試, 試喝結果也是一入口有明顯甜感, 有莓果香氣及果酸, 巧克力味, body不錯, 餘韻帶有一些辛辣刺激感, 回甘持久, 感覺跟Monkey很相近而且body也很厚實.


2. Monkey, 烘焙度二爆密集點狀出油: 這次烘得比較好, 味道就跟前面一樣, 只差在一些細微的變化及香氣上.


3. 巴西喜拉朵+PWN G1 曼特寧+2007La Minita+哈拉摩卡(4:3:2:1), 烘焙度二爆密集點狀出油: 葉門改成哈拉果然味道變得溫潤許多, 類似的口感, 不過body有多一些, 味道比Monkey低沉些, 餘韻也比較溫和, 回甘非常明顯, 舌頭就是果酸跟回甘來回激盪, 香氣持久, 我覺得比Monkey還要更喜歡些.


這個基礎配方還真的不錯用, 只要將高音的部分調整一下就有不同的感覺, 而且還能得到不錯的balance, 這個系列大概就到此為止, 以後會用另外的配豆方式尋找好喝的配方, 順便跟各位報告一下這一系列的配方甜感都很足夠, 已經很久沒有加糖或加奶喝espresso了...




補上一張光線比較充足的房間照的剖面照.








請不要再拿「不新鮮」作文章

近年來也許是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 開始在家烘咖啡的風氣漸漸成形, 標榜新鮮烘焙的咖啡店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當然新鮮或自家烘焙跟咖啡好不好喝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我覺得至少對消費者來說可以喝到咖啡風味較完整的階段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不過很奇怪的也有一些店家反其道而行, 標榜「不新鮮」的其實比較好喝, 說穿了所謂「不新鮮」的豆子其實也只是多放了幾天完成排氣的手續而已, 還是在咖啡的最佳賞味期內, 跟一般大眾認知當中「不新鮮」的東西等於酸敗不好吃的印象完全是兩回事, 舉個例來說大家都知道新鮮剛採收下來的青芒果還會酸澀不見得好吃, 放個幾天才是最好吃的時候, 可是如果放太久已經不新鮮爛掉的芒果應該是沒有人敢吃的吧, 所以新鮮應該是指最佳賞味期間, 可能是兩個禮拜也有可能長達1個月, 應該沒有人會認為烘完一天叫新鮮, 第二天就不新鮮了吧? 我覺得就咖啡豆而言, 最佳賞味期當視沖煮的方式, 烘焙的手法以及豆種而有不同的選擇, 不新鮮的豆子就是酸敗的豆子, 當然不是泡給客人喝, 而是要選擇丟掉還是拿來當除臭劑的材料~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咖啡豆開心照

天氣終於比較好一點了, 我又可以繼續烘豆實驗了, 昨天烘了幾批豆子, 也許是溼度較高氣溫也稍低一些, 烘焙的時間比之前都要久一些才能達到相同的焙度, 今天有先偷喝了兩把豆子, 其實都還不錯, 看來是蠻值得期待的, 同時, 為了了解熱風機是否可以將豆心烘熟的問題, 隨機取了兩顆熟豆出來做解剖, 看起來是還蠻均勻的啊, 不過可能是光線不足加上相機太爛, 各位看圖的同時請加上一些想像力吧




Monkey配方中的豆子, 二爆密集(烘完表面稍亮今天點狀出油, 我覺得這是最適合espresso的焙度)


 



傳說中的肯亞RTC圓桌王(羨慕吧), 豆子很大很硬, 對FR+8來說蠻難搞的, 這次烘到二爆顏色變深後結束(尚未到二爆密集), 終於不會那麼酸了, 焦糖甜帶有藍莓果酸, 好喝!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10%的奧義

故事是這樣子的, 前幾天不是烘了一把Monkey+10% Robusta的配方嗎? 昨天在喝最後一泡時卻突然發現, 差不多的流速與沖煮條件, 這一泡居然喝起來只有Monkey的感覺, 而且crema也不像之前幾泡那麼多, 仔細推敲我覺得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這一泡的咖啡豆Robusta佔的比例可能不到10%甚至沒有, 因為Robusta本身有相當獨特的風味, 應該不至於喝不出來, 而且豆子也都還沒超過一個禮拜,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 我抓了幾顆烘好的熟豆(焙度是二爆密集)稱稱看1g到底有幾顆, 結果大概只有4-5顆而已, 以我的沖煮方式一泡大概只有約1.5g也就是6-7顆Robusta豆進入磨豆機, 運氣不好的話也許全部都黏在磨盤或是管路中都有可能(請看之前的文章, Rocky的殘粉有2-4g之多), 這也難怪espresso那麼難沖煮出一致的結果了, 因為使用混合豆的關係, 將導致每一泡出來的比例都略有不同 除非將豆子分開烘好, 要喝的時候再依比例倒入, 不然真的很難控制, 尤其是配方裡比例較少的豆子, 很有可能發生分布不均的情形.


然後, 談到先烘再混的經驗, 由於最近天氣不好, 實在找不到空檔烘豆子, 而我的espresso專用豆也因為最近大亂鬥的結果用得很兇, 所以只好拿一些單品豆混合起來使用, 我發現如果豆子的烘焙條件差異太大, 如深焙加淺焙或是不同日期烘的豆子, 流速會非常非常難以控制, 不然就是大泡泡一堆, crema稀薄, 我想是不是因為咖啡粉膨脹或是排氣速度不同而容易造成channeling的情形呀? 不知道.....


Espresso的世界真的很奧妙!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模仿猴子配方part 2



新豆子進來了, Monkey本尊也加入亂鬥的行列, 可惜接連幾個颱風來攪局, 實在是找不到晴朗的天氣來烘豆子, 只好趁幾天前沒下雨的空檔烘了幾把, 試喝的結果都還不錯, 只是最後在烘Monkey的中途下雨了, 感覺味道有影響到, 所以下次天氣好點再來平反了, 以下是各配方試喝的心得(沖煮方法為大約16g的粉分流嘴沖成兩杯, 22-26秒全部45-60cc的流速):


1. 巴西喜拉朵+依肯達曼特寧+2007La Minita+哈拉摩卡(4:3:2:1), 烘焙度二爆密集點狀出油: 一入口有明顯甜感, 有莓果香氣及太妃糖甜, 巧克力味稍淡, 果酸明顯但順口, body中上, 直接跟這次烘的Monkey PK, 我還蠻喜歡這個配方的(不過老婆說她覺得Monkey較好), 不過可能豆子的癖性太高了, 感覺高低兩端失衡.


2. Monkey+10%Robusta, 烘焙度二爆密集點狀出油: 惡名昭彰的羅種這次也一起漂洋過海而來, 按照Sweet Maria的建議先加個10%試試, 結果一樣的豆子加了10%的羅種居然要多烘個一分鐘才到接近的焙度, 真神奇 沖煮的結果真是令人興奮, crema真的有變多喔, 不過消失的速度也變快了, 對口感來說也有正面影響, body相當黏稠綿密類似NPF煮出來的口感, 而且還是在稍快流速下的結果(22秒60cc), 咖啡風味上跟Monkey相較也多了更深沉的味道, 稍苦, 甜味及果酸集中在舌尖, 香氣較慢釋放出來, 餘韻久, 感覺並沒有添加到什麼負面的味道說, 倒是加奶後甜感增加, 有點像罐裝咖啡的味道.


3. Monkey, 烘焙度二爆密集: 這把烘到一半下雨了, 感覺烘得較淺一些, 而且白豆一堆, 喝起來跟之前一批好像不大一樣, 有點鹹味, 巧克力味也不明顯, 不過甜感還是不錯, 一入口舌頭兩側有明顯果酸且轉甜, 入口後香氣較慢才上來, body中等, 有可能是烘壞了, 下次天氣好再多烘幾把試試...


4. 這次有多烘一組Robusta+墨西哥+La Minita+巴西喜拉朵的配方, 不想加亞洲豆主要是對草藥味有點感冒(我發現豆子放久一點後這個味道會轉成巧克力味), 不過這個配方雖然很甜, 但是body不行, 而且低頻沒人跟羅種抗衡, 傳說中的澱粉味跑出來了, 所以暫時不加入亂鬥的行列.


這次的試驗看起來還算成功, 可以照原本的配方稍微調整一些讓味道再均衡一點就不錯了, 以後就可以不用受海關的氣了. 另外, 這次在沖煮中有因為把手忘記鎖上保溫, 結果讓味道完全走樣的情形, 即使流速完全正常, crema也還好, 可是卻出現鹹味, body也變薄了, 對於小鍋爐的Silvia來說, 把手失溫會影響沖煮時的溫度是無庸置疑, 一直很懷疑咖啡聖經為何會有濾器最好跟把手分離的說法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新豆入荷

上次跟Sweet Maria買豆子的處女秀很倒楣被抽到檢疫, 本來很肚濫不想再跟國外廠商郵購豆子, 而且郵資漲價更划不來了, 只是這次研究猴子配方覺得還蠻好玩的, 一直想再擴充豆庫以增加配豆的變化性, 剛好又看到Sweet Maria進了幾款不錯的豆子, 所以就下單訂看看, 還好這次雖然有被海關拆封檢查(最近向國外郵購被拆率>90%), 但是不用跑檢疫了, 不幸中的大幸, 就等天氣放晴再來第二波的實驗了~





這次購買的生豆合照, 順便訂了Monkey本尊來做比較.



2007年巴拿馬競賽豆第二名Mama Cata Gesha, 第一名的Esmeralda Gesha已經飆上每磅130美金的天價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鮮奶漲價後的又一選擇

鮮奶真的漲價了! 而且還漲不少, 看起來以後真的要少喝卡布了, 不然荷包真的很傷 不過雖然一線大廠紛紛漲價搶錢, 還是有一些便宜的小廠牌可以選擇, 但是如果要製作拉花卡布的話, 已經嘗試過大部份的二線產品, 幾乎都有奶泡粗大無法持久的缺點, 還好昨天逛超市時, 終於發現一個新的品牌可以做替代品了, 這個鮮奶的牌子叫做台灣貝奇, 大成出的, 農會超市1公升裝賣45元, 脂肪含量是偏高的4.2%, 奶泡可以打的像一線廠牌般細緻柔軟, 但是缺點是臊味實在是很重, 老婆說像小時候喝的鮮奶感覺, 也許真的是純鮮奶吧? 看在便宜的份上, 還是可以喝的啦





打出來的奶泡沒有大氣泡喔(可惜拉花拉的有點抖)~



對照組: 瑞穗鮮奶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有趣的烤箱烘焙

純屬無聊之作, 奢侈的使用Kona豆(因為銀皮較少)聲寶旋風烤箱烘了約30分鐘, 烤箱溫度計顯示220'c下豆冷卻, 以Kona豆來說烘焙均勻度實在是不好, 烘完12小時試喝, 其實還不難喝, 甜味回甘都有出來, 只是酸味扁平沒啥特色, 草味明顯, 有燒焦的苦澀味, 結論: 暴殄天物











[澳洲墨爾本]墨爾本市區觀光(一)

在墨爾本旅遊的小確幸,就是在市中心的部分區域,路面電車是免費搭乘的,而且範圍含括熱門的觀光景點,所以來到這個宜人的都市,安排一到兩天的市區觀光行程,是非常實惠的選擇。 由於是第一次來到澳洲,情緒亢奮加上時差的關係,一大早起來腦筋還沒清醒,我跟老婆兩個人就先出門溜搭找咖啡喝,...